< 返回主页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5期摘要目录

2020/11/11

论文


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治理制度体系

肖希明,石庆功

公共图书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治理的关键在于制度体系建设。新中国的公共图书馆治理制度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0月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存在制度的覆盖面不够、碎片化、缺乏自洽性、执行乏力等问题。本文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理论指导,探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特征,提出了一个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所构成的公共图书馆治理制度体系框架,并分析了这一制度体系的逻辑结构。要推动制度建设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制度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不同等级制度体系、制度单元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强化制度体系的规范力和执行力。

LIS的社区实践及其理论遗产——从社区图书馆到社群信息学的理论视角回顾

周文博,于良芝

本文回顾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外图书馆信息学界开展或参与的三大社区实践运动——社区图书馆运动、社区网络运动和社群信息学,揭示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并分析这些理论思想如何推动了三大运动的产生和发展,阐释它们对我国农村社区信息服务项目的启迪。分析发现,国外LIS的三大社区实践主要受到社区主义、社会资本理论、信息平等思想和社会技术理论的指导,这些理论对我国LIS相关社区实践具有启迪作用:战略层面的社区赋能导向,功能层面的社区中心定位,技术研发中的本地情境意识,服务供给中的弱势群体优先原则。

农村居民公共阅读低度参与归因分析——来自湖北省77个行政村的调查

陈庚,胡雅纯

在促进全民阅读和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参与阅读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而当前农村居民对于公共阅读却呈现出低度参与的特征。本文借鉴凯利的归因理论,通过对湖北省77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分析农村居民公共阅读低度参与的行动者、刺激物和外在情境三维原因。研究发现:影响农村居民低度参与的原因复杂多样,既可能是单一的行动者因素或刺激物因素,也可能是行动者、刺激物两者复合归因,行动者、外在情境两者复合归因或行动者、刺激物和外在情境三者的复合归因;三者间虽具有内外因之别和层次递进结构,但多与内在的行动者自身因素有关,因而行动者因素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建议:要在行动者层面激发和增强农村居民公共阅读的内生需求;在刺激物层面探索刺激物的合作生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并创新有效刺激手段;在外在情境层面形塑良好的公共阅读文化氛围,激发农村居民参与公共阅读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弱参与”及其改革策略——来自全国21282个行政村的调查

傅才武,王文德

由政府主导的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在促进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其绩效问题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文化惠民工程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应该弱化还是应该加强?武汉大学“文化第一线”课题组于2018年对全国21282个行政村开展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居民存在较强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对文化惠民工程持基本认可态度,但期望率高、满意率低,表现出一种“弱参与”(假性参与或象征参与)特征;在政府供给侧,文化惠民工程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场地环境和设施设备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的认可度存在显著影响,在受众的消费侧,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等社会人口学变量和行政村至城区的距离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认可度;居民认可度受到政府供给侧与居民自身文化资本状况的制约,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政府供给规模与居民认可度之间是一种非对称关系,并不完全受到供给侧的服务质量和投入规模的控制。这一结论表明,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接受和消费是一个基于自身素质条件和偏好的选择性接受过程,一味强化供给侧的产品质量或者投入规模也难以提升农村居民的认可度并重建文化惠民工程的合理性,这种情况对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文化惠民工程格式化管理(纵向控制)思路提出了挑战。文化惠民工程的“悬浮化”和“弱参与”特征,要求确立供需双侧协同改革的总体转型思路,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国家—个人”文化消费激励机制,确立消费侧政策创新引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政策路径,并探索乡镇公私混合型文化主体模式以建设农村基层新型文化共享空间。

不同情境下手机素养失衡及调节行为研究

韩蕾倩,闫慧

本文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作为研究场景,探讨中学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任务两种不同情境下的手机素养差异,以及在新旧两种情境之间转换时对素养失衡状态的调节行为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田野研究与日志访谈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数据采集使用了深度访谈、跟踪记录、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数据分析采纳了非参数检验、扎根理论和个案分析等方法。核心研究发现如下:①工作任务情境对中学教师的手机操作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要求更高,对战略素养的要求更复杂;与日常生活情境相比,用户的手机操作素养和战略素养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信息素养差异不显著。②中学教师在面对新的需要和任务情境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素养失衡状态,所采取的调节行为划分为六类:互助探索、独立探索、尝试探索、寻求帮助、被动学习和放弃;其中独立探索、互助探索、尝试探索和寻求帮助属于主动调节行为,被动学习和放弃属于被动调节行为,满足现状和停滞不前属于非调节行为。③用户对手机素养失衡的调节行为主要受到情感特征、知识水平、社会支持三个因素的影响。

数字人文众包抄录平台用户体验优化的行动研究: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张轩慧,赵宇翔,刘炜,朱庆华

数字人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需依托数字人文平台的规划与建设,同时也催生了更多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部署与推广。然而,现有数字人文平台一方面受限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瓶颈,另一方面则往往会忽视对人文学者真实需求的考量。数字人文平台的利用率、满意度及可持续性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何通过迭代设计方法提升数字人文平台的用户体验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本文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选取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中的“盛宣怀档案众包抄录平台”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平台的用户体验优化开展行动研究。研究经历了三轮迭代,从功能性优化到交互性优化再到个性化需求优化,平台构建的关注点从技术层面逐渐扩展到技术与用户的交互层面,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提升了数字人文众包抄录平台的用户体验。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数字人文情境下平台、任务、志愿者三个核心元素的概念解构;从实践上提升了平台的使用率,可为数字人文众包抄录平台实现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有效匹配提供借鉴。

我国图书馆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顾烨青

图书馆史学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探寻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发展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的价值。本文从历史观、研究方法、史料搜集与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和成果评价机制、研究成果传播等方面阐述我国图书馆史学研究需要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并进一步提出了值得深化和拓展的九大研究领域:重视图书馆史学原理与图书馆史学史研究,开展图书馆学术语史、概念史、观念史综合研究,加大图书馆学制度史和图书馆社会史维度的研究,凸显具有图书馆学特色的阅读史研究,丰富人物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领域,跟进图书馆技术史与数字资源建设服务史研究,提高图书馆史志编纂的质量,复兴我国古代图书馆史学研究与夯实当代图书馆史学研究,拓展地域和空间维度的图书馆史学研究。构建与国际接轨又彰显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编纂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图书馆史学研究成果,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我国图书馆史学研究者的历史责任。


访问原文

用户投稿

邮箱投稿:

表单投稿: